2025年2月1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甜葉菊多酚等20種“三新食品”的公告,批準新食品原料甜葉菊多酚、檸檬香桃葉、馬基莓花色苷、小麥極性脂質、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食品伙伴網為您盤點2008年-2025年2月10日我國已經批準為新食品原料(新資源食品)的名單匯總,供行業參考。
新食品原料(新資源食品)名單(截至2025年2月10日)
中文名稱 | 公告名稱 | 公告號 | 備注 |
甜葉菊多酚、檸檬香桃葉、馬基莓花色苷、小麥極性脂質、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 | 國家衛健委關于甜葉菊多酚等20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5年第1號 | 調整原2017年第7號公告批準的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的推薦食用量及質量、食品安全指標要求 |
金花茶培養物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金花茶培養物等11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4年第6號 | |
擬微球藻油、前花青素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擬微球藻油等12種“三新食品”的公告及解讀 | 衛健委2024年第5號 | |
阿拉伯木聚糖、長雙歧桿菌嬰兒亞種M-63、N-乙酰氨基葡萄糖 | 國家衛健委關于阿拉伯木聚糖等8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4年第3號 | |
石斛原球莖、(3R,3'S)-二羥基-β-胡蘿卜素(內消旋玉米黃質)、克魯維畢赤酵母、枯草芽孢桿菌DE111、L-α-甘磷酸膽堿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石斛原球莖等23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4年第2號 | (3R,3'S)-二羥基-β-胡蘿卜素生產工藝是以天然萬壽菊的花為原料 |
巴拉圭冬青葉(馬黛茶葉)、酵母蛋白、兒茶素 | 國家衛健委關于巴拉圭冬青葉(馬黛茶葉)等9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3年第10號 | |
桃膠、油莎豆、腸膜明串珠菌乳脂亞種、吡咯并喹啉醌二鈉鹽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桃膠等15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3年第8號 | 吡咯并喹啉醌二鈉鹽是以食葡萄糖食甲基菌為菌種 |
文冠果種仁、文冠果葉 |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文冠果種仁等8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3年第5號 | |
藍莓花色苷、黑麥花粉 | 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藍莓花色苷等14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3年第3號 | |
假腸膜明串珠菌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假腸膜明串珠菌等28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3年第1號 | 2024年第2號擴大使用范圍 |
萊茵衣藻、長雙歧桿菌長亞種 BB536、甘蔗多酚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萊茵衣藻等36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2年第2號 | |
關山櫻花、吡咯并喹啉醌二鈉鹽 |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關山櫻花等32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2年第1號 | 吡咯并喹啉醌二鈉鹽是以6-氨基-5-甲氧基-1H-吲哚-2-羧酸乙酯和2-氧代戊烯二酸二甲酯為原料 |
食葉草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食葉草等15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1年第9號 | |
β-1,3/α-1,3-葡聚糖、二氫槲皮素、鼠李糖乳桿菌MP108、擬微球藻(Nannochloropsis gaditana) |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β-1,3/α-1,3-葡聚糖等6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1年第5號 | |
蟬花子實體(人工培植)、透明質酸鈉、馬乳酒樣乳桿菌馬乳酒樣亞種 |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蟬花子實體(人工培植)等15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0年第9號 | 擴大透明質酸鈉的使用范圍 |
瑞士乳桿菌R0052、嬰兒雙歧桿菌R0033和兩歧雙歧桿菌R0071、趕黃草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瑞士乳桿菌R0052等53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20年第4號 | |
彎曲乳桿菌、明日葉、枇杷花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彎曲乳桿菌等24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 衛健委2019年第2號 | |
黑果腺肋花楸果、球狀念珠藻(葛仙米) | 關于黑果腺肋花楸果等2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健委2018年第10號 | |
乳木果油、(3R,3'R)-二羥基-β-胡蘿卜素、寶樂果粉、N-乙酰神經氨酸、順-15-二十四碳烯酸、西蘭花種子水提物、米糠脂肪烷醇、γ-亞麻酸油脂(來源于刺孢小克銀漢霉)、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木姜葉柯 | 關于乳木果油等10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7年第7號 | (3R,3'S)-二羥基-β-胡蘿卜素生產工藝是以萬壽菊花來源的萬壽菊油樹脂為原料 |
番茄籽油、枇杷葉、阿拉伯半乳聚糖、湖北海棠(茶海棠)葉、竹葉黃酮、燕麥β-葡聚糖、清酒乳桿菌、產丙酸丙酸桿菌 | 關于批準番茄籽油等9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4年第20號 | 調整原衛生部2008年第12號公告批準低聚木糖的來源、食用量和生產工藝要求 |
茶葉茶氨酸 | 關于批準茶葉茶氨酸為新食品原料等的公告 | 衛計委2014年第15號 | |
線葉金雀花 | 關于批準線葉金雀花為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4年第12號 | |
塔格糖、奇亞籽、圓苞車前子殼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批準塔格糖等6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4年第10號 | |
殼寡糖、水飛薊籽油、柳葉蠟梅、杜仲雄花、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 | 關于批準殼寡糖等6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4年第6號 | |
顯齒蛇葡萄葉、磷蝦油、馬克斯克魯維酵母 | 關于批準顯齒蛇葡萄葉等3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3年第16號 | |
裸藻、1,6-二磷酸果糖三鈉鹽、丹鳳牡丹花、狹基線紋香茶菜、長柄扁桃油、光皮梾木果油、青錢柳葉、低聚甘露糖 | 關于批準裸藻等8種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 衛計委2013年第10號 | |
茶樹花、鹽地堿蓬籽油、美藤果油、鹽膚木果油、廣東蟲草子實體、阿薩伊果、茶藨子葉狀層菌發酵菌絲體 | 關于批準茶樹花等7種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計委2013年第1號 | |
蛋白核小球藻、烏藥葉、辣木葉 | 關于批準蛋白核小球藻等4種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2年第19號 | |
人參(人工種植) | 關于批準人參(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2年第17號 | |
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小麥低聚肽 | 關于批準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和小麥低聚肽作為新資源食品等的公告 | 衛生部2012年第16號 | |
蚌肉多糖 | 關于批準蚌肉多糖作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2年第2號 | |
瑪咖粉 | 關于批準瑪咖粉作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1年第13號 | |
元寶楓籽油、牡丹籽油 | 關于批準元寶楓籽油和牡丹籽油作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1年第9號 | |
翅果油、β-羥基-β-甲基丁酸鈣 | 關于批準翅果油等兩種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1年第1號 | |
雨生紅球藻、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 | 衛生部關于批準雨生紅球藻等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0年第17號 | |
蔗糖聚酯、玉米低聚肽粉、磷脂酰絲氨酸 | 關于批準蔗糖聚酯、玉米低聚肽粉、磷脂酰絲氨酸等3種物品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0年第15號 | 2012年第19號變更蔗糖聚酯的食用量 |
金花茶、顯脈旋覆花(小黑藥)、諾麗果漿、酵母β-葡聚糖、雪蓮培養物 | 關于批準金花茶、顯脈旋覆花(小黑藥)等5種物品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10年第9號 | |
DHA藻油、棉籽低聚糖、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花生四烯酸油脂、白子菜、御米油 | 衛生部關于批準DHA藻油、棉籽低聚糖等7種物品為新資源食品及其他相關規定的公告 | 衛生部2010年第3號 | |
茶葉籽油、鹽藻及提取物、魚油及提取物、甘油二酯油、地龍蛋白、乳礦物鹽、牛奶堿性蛋白 | 衛生部關于批準茶葉籽油等7種物品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09第18號 | |
γ-氨基丁酸、初乳堿性蛋白、共軛亞油酸、共軛亞油酸甘油酯、植物乳桿菌(菌株號ST-Ⅲ)、杜仲籽油 | 衛生部關于批準γ-氨基丁酸等6種物質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09年第12號 | |
菊粉、多聚果糖 | 衛生部關于批準菊粉、多聚果糖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09年第5號 | 2012年第16號增加菊芋作為菊粉的原料 |
蛹蟲草 | 衛生部關于批準蛹蟲草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09年第3號 | 2014年第10號變更蛹蟲草食用量、質量指標要求和使用范圍 |
低聚半乳糖、副干酪乳桿菌(菌株號GM080、GMNL-33)、嗜酸乳桿菌(菌株號R0052)、鼠李糖乳桿菌(菌株號R0011)、水解蛋黃粉、異麥芽酮糖醇、植物乳桿菌(菌株號299v)、植物乳桿菌(菌株號CGMCC NO.1258)、植物甾烷醇酯、珠肽粉 | 衛生部關于批準低聚半乳糖等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08年第20號 | 2014年第10號增加塔羅油為植物甾烷醇酯的原料,并擴大植物甾烷醇酯使用范圍 |
嗜酸乳桿菌、低聚木糖、透明質酸鈉、葉黃素酯、L-阿拉伯糖、短梗五加、庫拉索蘆薈凝膠 | 衛生部關于批準嗜酸乳桿菌等7種新資源食品的公告 | 衛生部2008年第12號 | 2014年第20號調整低聚木糖的來源、食用量和生產工藝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