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體現標準的科學性、嚴肅性,建議有關標準盡快將金屬材料的"屈服點"指標修改為上屈服強度或下屈服強度指標,以利于使用標準的各方正確測量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不至于產生誤解。
許多金屬材料的國家標準,例如GB/T699-1999《優質碳素結構鋼》、GB/T1591-1994《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都規定了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指標"屈服點"的限值,并規定相應的試驗方法標準為GB/T228-1987《金屬拉伸試驗方法》。但在GB/T228的現行版本GB/T228-2002《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方法》中卻找不到關于"屈服點"的試驗方法,與之相應的是上屈服強度和下屈服強度的試驗方法。
材料的受力變形分為彈性變形(外力撤銷可以恢復原來形狀)和塑性變形(外力撤銷不能恢復原來形狀,形狀已發生變化).當所受應力達到一個值后,塑性應變急劇增加,力伸長曲線圖中曲線出現一個波動的小平臺,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上屈服強度和下屈服強度。由于下屈服強度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常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
在GB/T228-1987《金屬拉伸試驗方法》中,屈服點(σs)的定義是:呈現屈服現象的金屬材料,試樣在試驗過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繼續伸長時的應力。但目前GB/T228-1987已被GB/T228-2002所代替。在GB/T228-2002《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方法》中,已找不到屈服點的定義,與之相應的是"屈服強度",其定義是:當金屬材料呈現屈服現象時,在實驗期間達到塑性變形發生而力不增加的應力點,應區分上屈服強度和下屈服強度。上屈服強度(ReH)的定義是:試樣發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應力;下屈服強度(ReL)的定義是:在屈服期間,不計初始瞬時效應時的最低應力。并給出了相應的試驗方法。在日常的試驗過程中往往會得到上屈服強度和下屈服強度,究竟以哪一個指標為標準來判定材料的"屈服點"是否合格,找不到相應的依據,同時以屈服強度指標來判定屈服點指標也顯得極不科學嚴謹。
鑒于此,建議有關標準盡快將金屬材料的"屈服點"指標修改為上屈服強度或下屈服強度指標,以利于使用標準的各方正確測量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不至于產生誤解,體現標準的科學性、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