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亚洲欧美日本韩国,国产精品视频超级碰,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VIP標識 食品伙伴網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 化妝品 | RSS訂閱
標準動態標準公告中心動態標準化知識文獻檢索
搜索關鍵詞:
下載中心首頁 » 動態公告 » 標準化知識 » 國際貿易中的標準實施及其監督(一)
推薦文章

國際貿易中的標準實施及其監督(一)

發布日期:2009-04-21   復制網址
掃描二維碼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國際貿易中的標準實施及其監督(一)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也日益繁榮發達起來。社會化專業化生產方式必然要求各企業、各地區、各專業、各部門的生產之間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并且彼 此互為市場。而生產規模的擴大,市場的擴展,跨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超越國家的界線進入世界范圍。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可以說,當代的經濟已從國家經濟向國際經濟區域經濟轉化,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都不能不受世界經濟關系的影響和制約,閉關鎖國是不可能促進現代化經濟建設的。

    我國也要適應這段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積極推行對外開放和技術引進政策,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在國際大循環中以他之長補己之短,互通有無,以余補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在國際貿易中,標準化正是促進國際商品交換的重要手段,溝通生產協作的技術紐帶。這方面標準化工作主要是;

    1)如何結合我國標準體系,努力貫徹執行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2)如何在國際市場上宣傳、推行我國的先進標準。

    3)如何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對相關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

    因此,本節著重敘述一下國際貿易中實施標準的重要性及實施監督方法。

    一、貫徹實施國際標準是克服對外貿易技術壁壘和發展國際貿易的主要措施

    在國際貿易中,一般有兩種障礙:

    一種是關稅壁壘。指進出口商品經過某國的關界時,由政府設置的海關向進出口商品征稅所形成的一種貿易壁壘。

    另一種是非關稅壁壘。即指那些不通過征收關稅,而是通過技術法規和標準等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如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制、外匯管制等,多達900種以上,其中嚴格的技術標準。衛生安全法規、檢驗、包裝和標簽規定及其他強制性的技術法規而形成的技術壁壘已日益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內容之一。

    由于關稅和進口商品數量限制造成的貿易壁壘容易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和對方的報復,因此近來已大大減少。但是技術壁壘往往披著合法的外衣,其方法又偽裝隱蔽,靈活多變,往往使國外廠商難以應付,從而日益增多起來。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報告說,約有 25%的非關稅壁壘都是由于產品標準及其不同的檢查、試驗方法標準所造成的。

    1947年4月,美國、英國、法國、中國等20多個國家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貿易和就業會議第二次籌備會結束時,簽訂了123項雙邊減讓關稅協議,匯編成《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根據這個總協定規定,締約國可以享受最惠國關稅待遇等權利,使國際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到1979年,《東京回合談判》后又擬定了《關于貿易中技術壁壘的協定》(即《標準守則》),以確保標準和技術規則等不給國際貿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礙。

    GATT經過長達近八年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修訂了《標準守則》,并成為替代GATT的世界貿易組織(MTO)的協議之一,而于1995年1月1日生效。

    《標準守則規定》:“在一切需要有技術法規或標準的地方,以及已有有關國際標準或即將制訂出來的標準,參加國均應以這些國際技術法規或標準作為制訂技術法規或標準的依據”。如果沒有相應的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內容與國際標準有差別時,《標準守則規定》:“各國應該將此情況預先通知其它締約國政府和貿易機構,要把將要制訂的技術法規或標準的產品種類通告所有締約國,并告知其簡要內容,根據締約國的要求,將正在制訂的標準文件副本寄送該國有關機構”。同時還規定了認證制度。標準情報資料等方面內容。

    由于《標準守則》把國際標準作為貿易中技術規則和標準的基礎,對各國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消除貿易中技術壁壘起了很大促進作用。法國、德國采用國際標準比例高達80%左右,英國占68%,荷蘭、瑞士、瑞典、丹麥等國從1972年起直接地不作任何修改地采用國際標準。一直以技術優勢自居的美國,從近十年來國際貿易中出現越來越大的逆差教訓中覺悟,開始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日本一方面把ISO、IEC國際標準列入JIS標準,一方面努力爭取JIS標準成為ISO、IEC國際標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通過采用國際標準,擺脫自己無力制訂國家標準的困難,為本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實施國際標準已成為克服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的主要措施。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年進出口貿易額已達3000億美元左右,名列世界第11位,但在進出口貿易的標準化工作中,也存在著下面六個方面的問題:

    1)無標可依,有標過低,造成出口貿易履約率低,索賠率高,售價低,競爭能力差。

    比如我國出口的部分農產品、土特產品、食品、藥物、瓷品等由于農藥殘留量、有害金屬、菌類污染等超標而被退貨、索賠,甚至進行毀滅性處理。

    2)出口商品的標準陳舊過時,標準信息不通,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需要。

    如國際上提出玩具的安全衛生標準時,我國仍在采用原標準,致使上海長毛絨玩具外銷量驟降。玩具小鋼琴原來暢銷往英、法、德等國和第三世界國家,供不應求,但因沒有實施國際安全衛生標準,被退出歐美市場,到采用新國際標準解決無釘。無毒、無自燃和音準后,才重新成為暢銷貨。

    3)出口產品標準的成套性、協調性、統一性差,影響出口產品的經濟效益。

    我國船舶出口,因我國的船用發電機組、專用機械、防銹漆等不符合國際標準,占產值50%的配套設備只能向國外購買,造成大量外匯倒流。

    4)出口產品標準寬嚴不適,造成有時質量功能過頭而損失。

    如紡織品,國外有些用戶對縮水率要求不高,可我國標準過高,徒然增加成本;有些化工產品國際上要求純度為 99.5%,我國為了保證質量,實際純度達99.8%,等于每出口一噸產品奉送六噸礦石。

    5)出口商品的包裝標準化沒有受重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包裝不采用國際統一標準;在選材、工藝、設計、封裝、捆扎、襯墊等方面各行其是,十分混亂,致使裝卸、貯運中造成破損、滲漏、霉變、蟲害、失竊等,導致巨大外匯損失。

    6)迫切需要建立國際認可的質量認證體系。

    近些年來,質量認證越來越影響我國產品出口,許多出口商品,雖然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但往往要求第三方認證后才能成交。如搖臂鉆床、上海卡車輪胎、陜西彩色顯像管等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但外商要求中國認證,才簽訂合同。

    我國應該盡快加強國際貿易中的標準化管理工作,如建立健全外貿部門標準化機構和標準化法規,實行出口商品質量認證和生產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制,大力開展國際標準情報研究和咨詢服務等,更重要的是應加快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步伐,以迅速提高我國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水平,才能打入國際市場,真正克服對外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

    二、在進口貿易中,要從真實施標準,才能維護我國權益和人民群眾利益

    用種種方法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家一切活動的目的,國際貿易活動中也不例外。“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各國資本家在與我國貿易中,總是千方百計追求賺取其最大商業利潤,如果我們不注意標準的實施,片面認為凡是進口貨都是好的,往往就會給他們有弄虛作假、欺詐我方的可乘之機。近些年來,由于不認真實施標準導致嚴重損失的教訓是很大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1)在進口商品經濟合同上沒有明確規定質量標準和試驗。檢驗方法標準,給外商以可乘之機,向我國輸出質量低劣商品,造成嚴重惡果。

    如某年7月,某鋼鐵公司從香港進口一批高強度鋼筋后,又轉賣給某地建筑部門,結果這批鋼筋含碳量高,冷彎性能差,焊后一摔就斷,不能施工,但因合同上無標準規定而不能索賠,造成積壓浪費5 440萬元。同年8月,某市進口 100噸食用豬油做中秋月餅,但由于合同中忽視了標準和質檢,結果進來的是不能食用的豬油,造成不少群眾食后腹瀉。

    有些地區甚至進口了嚴重污染環境的“洋垃圾”。

    2)在進口商品中,使用過時的廢止的不配套的標準作為交貨和驗收的依據,以次充好,蒙騙我方。

    簽訂進口商品合同時,應該寫明賣方在合同有效期內,要提供現行標準,并有義務提供標準的修改本或更改通知,可是我國有些部門和地方忽視這一點,不寫明這些條款或者被蒙騙,寫上過時的廢止的標準,給外商造成以次充好的機會。

    如某汽輪機廠從國外購進汽輪機,已有其新標準,但外商開始只提供失效老標準;某地進口洗衣機,外商提供的是過時標準,實際上我國早已有該國新標準中譯本。

    3)在進口的農作物、食品中不重視營養、衛生標準,影響我國生產和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

    某年,某農場向香港出口牛奶,被發現蛋白質含量達不到標準,有失去香港市場的危險。后經查實是由于該農場的進口飼料蛋白質含量低于標準值 5. 55- 8.53%,共進口 24萬噸,以低5. 55%計相當于少了 1. 3萬噸,損失 3 274萬港元。又由于合同中無檢疫標準和索賠條款,有990噸飼料中“黃曲霉素”和“毛霉病菌”超標,使雞禽患病死亡,損失248萬港元。

    4)在進口貿易談判中,業務人員不懂得運用標準維護我國的經濟權益。

    在國際貿易中,標準是進行仲裁的依據,以標準為依據方能防止技術上的強者詐騙技術上的弱者。但我國相當多部門業務人員卻在談判中急于成交,回避了標準,造成經濟損失。

    某拉鏈廠進口尼龍拉鏈生產設備,生產廠要求提供技術標準和檢查驗收標準。竟受到我國外貿人員拒絕,并無理指責企業,“人家設備是先進的,還要什么標準”,結果耗費75萬元,購進的都是銹蝕的殘次設備,不能正常生產。

    在進口貿易中,因認真實施標準,維護我國經濟利益的實例也是很多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福建省標準部門產品質檢所按技術標準成功地處理進口商品質量問題維護我國權益的事例。

    1979年,我國正開始實行開放政策的時候,荷蘭“菲力浦”公司銷售給中國的“菲力浦”電視機不按標準組裝,進入福建省口岸后,福建省商檢局委托省標準部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驗,結果發現不符合整裝機標準規定,索取賠款25萬美元。

    1985年初,廈門市豐盛貿易有限公司等七家貿易公司花費l100多萬美元,從日本大竹貿易有限公司株式會社購進八萬臺“歐麗安”14英寸彩色電視機,福建省質檢所受廈門商檢局委托,按國家標準 GB 2786《彩色電視廣播接收機基本技術參數》抽樣檢查檢驗,結果是三項技術指標不符合中國標準,全部不合格。因此,由廈門商檢局簽發了對外索賠證書,使日商誠懇接受提供十萬臺套修改用零件、修改說明書,并派技術人員舉辦修改培訓班,協助建立維修站,保證這批電視機經過修改達到中國國家標準,從而維護了我國消費者利益,避免了經濟損失。

    從上述經驗及教訓中可以看到,在進出口貿易過程中,一定要按標準與外商簽訂合同,并嚴格實施標準,認真進行商品質量檢驗,才能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保護我國廣大用戶及悄費者的利益。

    三、認真做好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中的標準化審查工作

    技術引進是指通過對外貿易,科技交流,技術合作和接受外國的援助等途徑引進制造某種產品、運用某種加工方法、提供某種服務所需的系統的知識和技能。

    對只買進一些自己不能制造的單機關鍵設備,不買全套制造資料,不過“軟件”,就稱之為設備進口。實行以引進“軟件”技術為主,進口設備為輔的方針,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較高的起點起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是使我國避免重走別國走過的漫長而曲折的技術發展道路。我們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間對156項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為發展我國的工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近幾年來,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工作更有了很大的發展。

    目前,在我國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所進來的技術資料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標準資料。如西安某企業引進發動機制造技術,根據合同提供的標準達 1051項,杭州某廠引進西德林特公司的制氧機技術,涉及標準多達2 200余項。

    這些引進的標準資料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系統性,一般都是以產品為龍頭,其中有產品質量標準、設計標準、工藝標準。材料標準、外購配套件標準、試驗標準、通用基礎標準和管理標準等,各種相關的標準互相銜接配套,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二是引用和套用標準,除了公司自己制訂的產品標準、工藝工裝標準和管理標準外,術語標準、制圖標準、形位公差與公差配合標準,大多數引用與套用公司所在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材料標準等又引用與套用其他發達國家的標準。

    這些標準都是技術成果的結晶,吸收、消化、采用這些標準往往就解決了技術問題。如以上提到的西德林特公司制氧機制造技術專家二次來華講解技術問題,幾乎全講的是標準,他們認為“只要完全按標準生產,就不會有問題,產品就是好”。為此,杭州某廠組織大量技術人員翻譯、研究、對比、消化、吸收,采用了該公司的標準及其套用的國際標準,為有計劃分階段地消化引進技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使引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杭州另一個廠從西德西門子公司引進汽輪機制造技術,與其合作生產汽輪機時,因焊接工藝沒有采用DIN標準,盡管整機產品性能指標合格,德方還是拒絕簽字,花了八個月時間,重新按DIN標準焊接后才通過,還為此而拖期交貨被罰款八萬馬克。

    近年來,在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工作中還因忽視標準實施問題,造成很大經濟損失。如某市用2 800萬美元進口幾套設備但在合同中未規定檢驗標準,結果進來的是返修的殘次設備。

    某礦務局引進6套采煤設備,但開關電壓標準與我國標準不符,從而不能使用。我國已采用國際單位制,但有些地方從國外引進的拖拉機、內燃機車、發電設備等卻都是英制的,迫使我國一些企業重新生產英制量具、刀具、輸具和維修零配件。

    更有些單位在引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工作中,對標準等技術文件只字不提,這樣外商就不提供或少提供標準,而國外圖紙上標注有很多標準號,沒有標準就無法看懂圖紙和了解生產工藝,迫使我方再次購買,從而往往影響了投產時間、產品質量和經濟效果。

    還有些技術引進項目,由于國內外標準不銜接,造成材料。備件和配件供應困難,只能在原材料、配件、試驗、檢測技術等方面長期依賴外商,受制于人,每年耗費大量外匯,經濟效益很低。

    為此,必須加強技術引進和設置進口的標準化審查,以強化標準的實施及其監督。

 

聲明: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食品伙伴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食品伙伴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食品伙伴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郵箱:bz#foodmate.net(發郵件時請將#換成@) QQ:363986600

 
 
[ 動態公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動態公告
按字母檢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標準
按字母檢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