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白酒產量近年來平均每年下降50萬噸左右,平均降幅約為7.5%,但高檔白酒的年消費總量卻每年保持15%的增長幅度。白酒總產量的減少和高端白酒需求量的增加,使更多的白酒企業將目光盯向了利潤更豐厚的高端市場,其中年份酒更成為市場爭奪的焦點。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最近抽樣調查測算,我國銷售額排前 100名的白酒企業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銷售額不少于50億元。
現據有關方面介紹,我國著名白酒品牌茅臺酒和號稱"天下三千年"的五糧液,從2006年開始在全國率先推出年份酒。之后的兩年時間里,各地白酒企業爭相效仿,蜂擁而上,紛紛開發生產年份酒,導致年份酒大行其道。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年份酒大量出現的背景,主要在于白酒市場競爭的激烈與潛在消費升級的雙重作用。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是中國目前最具實力的三大高檔白酒品牌,而劍南春的年份酒推出在茅臺、五糧液之后,此番推出所謂的"揮發系數鑒別法"只是炒作而已,"這樣有利于劍南春搶攻高端白酒市場,但標準也只能是劍南春的標準,不會作為其他企業鑒別年份酒的標準"。
今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施葡萄酒新標準。新標準對葡萄酒市場起到更為嚴格的規范作用,年份酒標注混亂問題已成為這次新標準實施后市場關注的一個熱點。據業內人士反映,以往不少酒類企業采取了打擦邊球的方式來規避關于酒類年限的限制。比如把"10年"和"5年"的兌在一起,標注則都打上"10年"的,賣到"10年"的價錢。而新標準明確規定,葡萄酒標注的年份必須是酒的葡萄原料采摘年份,并且該年葡萄汁含量必須達到80%以上。這就向許多以往不同年份酒任意勾兌、"掛羊頭賣狗肉"現象亮起紅牌。
有鑒于此,業內人士呼吁,一方面國家應盡快出臺關于陳釀白酒年份的認定標準,規范企業行為;另一方面企業更要加強誠信自律,不要在不具備生產條件的情況下盲目跟風。這樣不僅會砸了企業的品牌,還給整個行業帶來誠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