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標準》(下稱"新《乳標》")正在漸行漸近。伴隨新《乳標》要求"巴氏消毒乳"標識上標"鮮",不僅與"由奶粉勾兌而成"的復原乳徹底區別開來;同時,拉了大半年的"禁鮮令"警報也得以解除。
換句話說,一度握有乳業標準優先話語權的"常溫奶陣營",反倒被以光明、三元為代表的"巴氏奶陣營"打了個翻身仗。
上海奶協副秘書長顧佳升分析,兩大陣營就是否標"鮮"激辯多年,根源還在于制定乳品標準過于集中在檢驗方法上,將"無法檢驗"的"禁令性條款"砍掉,喪失了術語標準本身所具有的彌補盲區的功效。
廣州奶協會長王丁棉進一步指稱,正因為繞開了"禁令性"術語標準,常溫奶陣營才能將常溫奶、復原乳、奶粉等非生鮮奶物質,打上"和巴氏消毒生鮮奶一樣都是好牛奶"的印記搶奪市場。
一波三折的保"鮮"戰
常溫奶包括"以生鮮牛奶為原料"的超高溫滅菌乳和"由奶粉勾兌而成"的復原乳,其特長在于保質期長、價格較低,代表企業為伊利和蒙牛;而"以生鮮牛乳為原料,經低溫殺菌處理"的巴氏奶,則以"鮮"取勝,典型企業為光明乳業和三元等。目前,常溫奶和巴氏奶的市場比例為7:3,而在數年之前,這一比例卻是3:7.
今年6月,蒙牛、伊利等乳企巨頭正開始主導制定乳品安全標準,試圖以強制性標準的形式為復原乳正名,激起了巴氏奶陣營的強烈抗議。
一個月后,"巴氏奶陣營"成員聯合上書,直擊對手"要害"--如果復原乳標志取消,或不在巴氏消毒奶上標"鮮",消費者將無法區別乳品原料是鮮奶還是由奶粉勾兌而成。
衛生部和國家標準委員會均收到這份聯合建議書。不久后的8月5日,包括曾壽瀛、劉振邦以及顧佳升在內的新《乳標》制定小組成員被臨時召集到衛生部開會,包括衛生部、發改委、農業部等在內的十多個部委領導、專家共計70多人次參會。
更令曾壽瀛感到意外的是會議議題。曾壽瀛教授回憶:"巴氏奶陣營的聯合建議書和西部乳協的會議紀要被制作成幻燈片,在會上逐一討論。"
8月19日,衛生部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第一次站到了巴氏奶陣營這邊。巴氏奶陣營主張的"產品名稱分類可用到標準正式文本中"、"調制乳應單獨制定相關辦法"以及"必須在標識上區分巴氏消毒乳、滅菌乳以及復原乳"等建議被采納。
22日,曾壽瀛、王丁棉都表示,"禁鮮令"預警可以視作"基本解除".王丁棉解讀新《乳標》指出,新《乳標》雖然仍把復原乳納入到滅菌乳范疇,但它從標識上將以鮮奶作原料的滅菌乳,與乳粉勾兌成復原乳為原料的滅菌乳(即常溫奶)加以區分,至少保全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巴氏奶陣營的核心競爭力也得以凸顯。
一旦區別標注,很可能攤薄常溫奶的市場份額,給巴氏奶陣營提供發展良機。
缺少禁令性條款
從2008年12月起,衛生部牽頭,會同十部門開始對乳品安全標準展開重新制定修訂。經過系統梳理,目前中國各種乳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標準共160余項(含已發布和正在制訂過程中).通過分析標準存在的問題,開展與國際標準的對比研究,并結合中國生產和消費的國情,提出了新的乳品質量安全標準框架和目錄。清理后的標準共三大類75項,分為產品標準17項、生產規范2項、檢驗方法標準56項。
盡管新《乳標》更科學,但仍存在術語標準與國際通用標準不接軌的問題。正是這種結構性缺陷,致使國家標準總是只能勉強應對"發生一個問題補救一個問題",而缺少應有的前瞻性和指導性,以至于喪失了食品安全控制的主動權。
對乳品標準體系頗有研究的顧佳升向CBN發表上述觀點。顧佳升舉例說,以"乳"為例,國際乳業聯合會(IDF)的定義是"不準任何添加或提取,經一次或多次擠自哺乳動物正常乳腺的分泌物".對比之下,我國定義缺少了"不準任何添加或提取"的禁令性條款。之所以砍掉"不準任何添加或提取",據稱是緣于無法"檢驗".
"或許這也是我國前一時期大量出現違規違法'摻水摻假',甚至摻入'三聚氰胺'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之一。"顧佳升一針見血地指出。
國際通用標準中對上述基本術語的定義標準界定得相當嚴格,各類"乳"不僅定義明確,而且各自的用途和適用的加工工藝也十分明晰,因而所得的終端成品不會在市場里發生混淆。
鑒于此,顧佳升建議,新《乳標》正式出臺時,應在國家基礎標準層面上恢復砍掉的"禁令性條款","改變當前社會單純依賴'檢驗把關'監管食品安全的思維定勢顯得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