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我國新修訂的《大豆》國家標準將實施,這將結束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一直沿用的舊大豆國家標準。作為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修訂后的標準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標準將處于一個標準水平,有利于促進大豆市場流通,滿足社會需要,維護全國糧食總量供給平衡,確保糧食安全。
8月18日,遼寧省糧油檢驗監測所品質檢驗科郁偉科長向記者解釋,按規定,國家標準應該五年修訂一次,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修訂。1986年制定的大豆國家標準已遠不能滿足當前大豆產業發展的需求,此次新的《大豆》國家標準,增設了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的分類定義,這將突出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形成優質優價,優質大豆壓榨食用油的價格將有可能提高。
國產大豆遭遇尷尬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油脂、蛋白消費量迅速增長,大豆進口量也在急劇增多。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已經由原來的大豆出口大國演變成凈進口國。去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已達到3700多萬噸,約為國內大豆產量的2.5倍。
在進口大豆的強勢逼迫下,國產大豆陷入尷尬的境地。大豆進口大國卻沒有大豆的定價權。去年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急轉直下,使國內大豆價格難以幸免,豆農遭受重創。國家在2008年11月對大豆實施收儲政策,保護國內豆農的利益,但據海關總署今年5月份的報告顯示:"中國收儲政策形成'價格高地',在全球交易慘淡的情況下大批量的低價大豆流向中國,使中國大豆月度進口量連續保持5個月超過300萬噸".
郁偉告訴記者,大豆舊標準是根據上個世紀80年代的檢測檢驗技術而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于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區分的檢測并不十分明顯,而對于一般國產大豆與高油、高蛋白大豆沒有明顯區別,這使得本來應該高價的高油、高蛋白的大豆跟一般國產大豆同價。種植經濟作物反而不經濟,價賤傷農,豆農的種植積極性一直不高。
遼寧省是東北大豆產區,大部分是高油、高蛋白大豆。來自遼寧省農委種植處的一項數據表明,遼寧省今年大豆種植面積比2008年減少了近30萬畝。10年前,遼寧省大豆種植曾達到400萬至500萬畝。熟悉大豆種植的遼寧省人士用"呈減少"來總結這種態勢,而黑龍江、吉林兩省也有相同的境遇。
標準使優質食用油享優價
在大豆進口量日益增多的今天,1986年制定的大豆國家標準已不能滿足當前產業發展的需求。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定期復審修訂的原則,國家糧食局組織省級糧食局和農業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學及大型糧食企業對該標準進行了修訂。
在新的《大豆》國家標準里,首次增加了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的定義,不再區分東北黃大豆和一般黃大豆,統一命名為黃大豆,并取消了飼料豆的分類。另外,新標準采取完整粒率確定等級質量標準,規定完整粒率低于75%的為等外級,增加損傷粒率標準,同時兼顧南北方各省大豆的生產、流通,水分標準統一定為13%.在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的質量要求方面,分別要求含油率在20%以上、蛋白含量在40%以上并達到新國標二等的大豆。
新國標明確了檢驗的一般規則、檢驗批次和判定規則。配合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增加了標簽標識,需在包裝物上或隨行文件中注明產品的名稱、類別、等級、產地、收獲年度和月份等要求,實行質量追溯。
遼寧省一家依靠進口大豆加工的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公司雖然大部分依靠進口大豆,但仍有部分原料來自黑吉與本地區的高油大豆,因為國內消費者中有一部分人偏好選擇非轉基因的大豆油與大豆深加工產品。他表示,如果國內大豆種植戶能夠按照新國標來種植,國產大豆品質將得到提升,從而使產品的性價比提升。在消費者逐步對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大豆認識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將來必然會形成食用油終端的走勢,畢竟食用油的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料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