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不地道標準說話
兩個省級標準對普洱茶初期加工提出規范要求
地道的普洱茶要遵循那些工藝要求?如何規范管理普洱茶的加工技術?今天,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2008年7月23日,由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質監局等單位承擔的《普洱茶原料加工技術管理規范》、《西雙版納曬青毛茶—普洱茶原料加工工藝》兩個地方正式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這也意味著這兩個地方標準當天正式在云南全省發布執行。標準分別從技術管理、工藝要求的角度,對普洱茶的初期加工生產提出了規范要求。
《普洱茶原料加工技術及管理規范》主要是針對普洱茶原料加工現狀存在的問題,從抓質量安全衛生入手,以加強原料初期制造加工技術管理,為茶葉初期制造的全面監管提供依據為目的,在鮮葉要求、品質特征、加工要求、包裝、貯存、運輸和監督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標準及管理事項。
《西雙版納曬青毛茶—普洱茶原料加工工藝》則從鮮葉采摘、攤放、殺青、揉捻、解塊、日光干燥、感官審評、包裝、成品入庫等各個技術環節,系統地總結了一套科學規范的、針對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普洱茶原料的加工工藝,實現了傳統加工工藝與現代生產方法的有機結合。
為使這兩個地方標準能真正做到實用、有效,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項目組就加強了對標準的宣傳、推廣運用和培訓。如在茶農中舉辦《普洱茶原料加工技術及管理規范》培訓班,將《西雙版納曬青毛茶—普洱茶原料加工工藝》制作成1萬張光碟,采用幾種民族語言解說,滿足了不同民族茶農的需要,直觀、通俗易懂地宣傳推廣了普洱茶原料的加工工藝。
“目前,培訓的茶農、茶商達到1萬多人次,發放標準資料800余份,建立示范點10個,帶動茶葉企業400多家。按照標準生產普洱茶原料的企業,品質得到大幅提高,價格比原來提高了20%。”西雙版納州質監局負責人說。
“而這兩個地方標準的出臺,可謂是一舉三得。”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州茶葉產業辦公室主任彭哲把這個“一舉三得”解釋為:“茶農、茶企得了實惠,消費者放了心,市場也得到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