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7日科技部和國家標準委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針對5.12汶川大地震可能造成災區水質變化而制定的檢測水質中5種生物胺的國家標準已于6月11日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并于當日起實施。這項標準從提出到完成,僅用了13天。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國家標準委主任劉平均出席會議并講話。
劉燕華指出,科技和標準的結合將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科技部針對地震災區水質可能發生變化的情況,組織科技專家聯合攻關,著手制定檢測水質中5種生物胺方法的國家標準。目前,災區對檢測方法的需求十分迫切,5月23日,科技部接到來自災區的生物胺快速檢測的請求并組織專家到前線,這項國家標準是在深入了解災區需求的情況下制定的,將對保證災區人民的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平均指出,檢測水質中5種生物胺的國家標準是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的范例。這項標準中的方法是對相關方法進行認真篩選后確定的精確度高、檢測結果穩定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法,已經過了10個權威實驗室的驗證試驗。科技部提出制定這項標準的建議后,國家標準委迅速啟動了應急標準制定程序,本著科學、嚴謹、快速的原則,在程序不減、質量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標準的立項、審查和報批同時進行,從標準提出到完成,僅用了13天。這項標準的發布實施,為災區水質的檢測和監控,為災區人民飲水安全及環境保護提供了權威的檢測方法和有力的技術手段。
據悉,《水質組胺等五種生物胺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GB/T21970-2008)規定了測定水中腐胺、尸胺、亞精胺、精胺及組胺含量的測定方法。生物胺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化合物,常存在于動植物體內及食品中。微量生物胺是生物體內的正常活性成分,但當人體攝入過量的生物胺時,會引起頭痛、惡心、心悸、血壓變化、呼吸紊亂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