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又來,大有一場嚴過一場之勢。當前,正值秋冬季農業生產重要時期,寒潮易使溫室大棚受損,也會使在田蔬菜受凍,給設施蔬菜帶來較大威脅。
嚴冬之下,誰是農作物的"棉衣"?大棚和溫室肯定不假,但從根本上講,以標準化為代表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才是作物過冬真正的"棉衣".
今年以來,正反兩方面事例再次說明,農業生產是否向標準化看齊,既關乎增產增收,也事牽長遠發展,馬虎不得。
先來說正面。在遭受春旱、夏季低溫、伏旱等多種氣象災害后,黑龍江墾區仍然取得了糧食商品量305億斤的豐收。堅持農業標準化作業,工業化生產,是黑龍江墾區農業增產的一項重要保障。他們的標準化,內容豐富,涵蓋廣泛――統一供種標準化、農藝措施標準化、農機作業標準化、農產品加工標準化、從業人員素質標準化……
再說說反面。今年我國許多油菜產區的農民高興不起來――增產不增收。有關方面在品咂菜農的煩惱時,把機械化程度低、品種混雜,列為制約油菜籽生產發展的突出因素。一方面,我國油菜籽生產中,由于品種混雜,部分農戶仍然使用一些傳統的雙高品種,既影響了單產水平,也使得國產油菜籽難以實現品質改善。另一方面,加工企業規模小、品牌化程度低,也制約了油菜籽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對此,農業專家們開出了不少"藥方",其中,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完善菜籽油質量分級標準等內容,被格外加以強調。
兩相比較,其義自現。在這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訴求愈發突出的時代里,誰對標準化、機械化和現代化吃得透,用得準,誰就能掌握主動,誰就能實現多贏。
實事求是地講,上述兩例也在說明,我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腳步,仍難言爽利;欲競此務,仍有許多難題待解。
對農業生產而言,為什么標準化、機械化和現代化如此之難?原因或可主要歸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在那些適宜推廣標準化、機械化的地區,情況往往較好。反之,那些條件有限的地區,在這方面天然處于劣勢。
其次,既有農業生產慣性思維,也不能不提。長期以來,粗放生產、靠天吃飯,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特征。大家雖都知曉此之弊端,卻往往受到生產思維定勢的羈絆,繼續著"種地不用那么精細"的不科學行為。
第三,標準化的比較優勢沒有充分顯現。標準高的好種子、好農資,成本也必然較高,對價格信號異常敏感的農民兄弟,有時便選了便宜的。當然,其質量自然相對較差。怎么攤薄優質標準化涉農產品的成本,是一個需要不斷求解的重要話題。
此外,在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也并沒有形成以標準化為門檻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標準高的農產品有市場,同樣,標準差的也有人買單。而且,對標準化產品和生產的正向激勵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這些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在許多農業生產區,標準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大家用腳投票的熱情漸趨高漲。
讓標準化暢行,需要國家層面的激勵和示范,也需要農民朋友的冷靜而為,算明白賬、長遠賬。
這方面,兩則消息值得一看:
其一,農業部近日表示,將于今明兩年在全國蔬菜發展重點區域創建400個蔬菜標準園,打造一批高標準、高水平、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蔬菜生產"國家隊".
其二,目前,全國已有50余個農墾、熱作及其他龍頭企業的近140個產品實現了質量可追溯,基本形成了"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新模式。
農副產品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更多時候知不易,行更難。這里不妨舉個例子。眼下這個節氣,陽澄湖大閘蟹又變得搶手。但在這個特殊的細分市場,不科學、不協調現象,仍然屢屢發生。較為突出的,有兩方面:名牌幾乎沒有,蟹農們都打"陽澄湖"這個模糊招牌;本就意義不大的大閘蟹防偽戒指,幾乎淪為擺設,三毛錢一個,到處都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