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沒有雜質;保質期24小時;不使用陳化糧;禁止添加非食品添加劑……由市質監局和重慶市米制品加工行業協會共同制定和起草的《重慶市米線、米粉地方性強制標準》,近日已頒布并進入公示,10月下旬起將在全市正式實施。
該強制標準規定內容包括:米線、米粉等產品的原料必須是通過QS認證的產品;在外觀上沒有肉眼可見的外來雜質;制作過程中禁止添加吊白塊、增白劑及其他非食品添加劑;米線的保質期為24小時,過期米線不得上市,也不得再作為米線加工原料;不使用陳化糧作為原料等。
據了解,這是我市首次針對米線、米粉制定出臺的強制性地方標準,凡達不到該生產標準的,一律不得進入市場銷售。那些無照經營、生產條件差的小作坊將被強行取締。
米制品行業小散亂
“小、散、亂是我市米制品行業的主要特點。”重慶市米制品加工行業協會會長洪善德昨天介紹,目前該行業仍處于進入門檻低,生產場地簡陋設備差,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無品牌無規模生產的小、散、亂狀況,絕大多數生產戶和經營戶至今仍是原始家庭手工作坊,簡單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
據說,一般來說,辦一家米線米粉加工廠,只要兩三千元就可。目前我市米制品生產和經營戶至少有50多家未辦理任何手續,一些地方的經營戶為爭奪市場份額,惡性價格競爭,甚至欺行霸市;為降低成本賺取更大利潤,一些生產戶不擇手段,購買便宜的陳化糧加工,添加“吊白塊”等工業原料進行增白,有的使用甲醛溶液(俗稱福爾馬林)保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每天至少有五六十噸米線米粉品質低劣,存在安全隱患。
據介紹,目前我市米制品加工行業有120多家生產和經營戶,具備合法手續在工商登記注冊的有70余家,占市場份額的75%。全市每天消耗米制品,淡季達160噸,旺季達220 噸,全年起碼在5萬噸以上。按每消耗1噸大米生產出1.5噸米制品計算,我市米制品每天生產及消費量至少有240噸,年產值達5億元。其中,主城九區年產值所占比例約55%,渝西地區所占比例為21%,三峽庫區所占比例約24%。米制品行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以上。
如何鑒別
米線米粉
業內專家介紹了鑒別米線、米粉的一些簡易辦法——
首先看外觀,好米粉外形均勻、平直、無結疤,無酥脆及霉變,否則就為劣質品;其次看色澤,好米粉和米線顏色潔白,通透,無斑點,否則為劣質品;第三是嗅味道,好米粉、米線無霉味、酸味及異味,否則就是變質了的酸味餿味;還有,好米粉和米線煮熟后有韌性,不粘鍋,不糊湯,也不會出現斷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