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后,乳業標準的修改和制定工作一直備受關注。等待了大半年之久,《殺菌乳安全標準》、《滅菌乳安全標準》和《生鮮乳安全標準》三個乳業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終于出爐,但是在剛剛結束的重慶奶業高峰論壇上,一些專家和乳品企業的代表針對僅僅由伊利、蒙牛兩企業制定的三大國標意見稿提出了質疑。
國家標準如何產生?
重慶奶業高峰論壇上傳出來質疑:參與起草制定的企業代表只有蒙牛和伊利兩家,而光明、三元卻沒有資格進行巴氏殺菌乳的標準制定,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標準制定背后的東西關于生鮮乳安全標準,最起碼前期也應聽取奶農的聲音。此質疑一時之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記者就此采訪了伊利和蒙牛相關負責人。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國家近兩年一直在規范食品行業標準,尤其是乳業標準,并在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多方配合下,不斷推進行業標準的完善和落實。此次新標準的制定首先旨在配合國家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同時,新標準的出臺,也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更加有章可循,并將最終推動乳業的規范健康發展。
他說,目前有多家企業都在參與標準的制定,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完達山等國內知名企業參與了至少10個標準的起草。"企業參與標準起草,是企業配合國家開展一些基礎的技術性工作,這既是國家相關部門對伊利的信任,同時也是伊利作為乳業領軍者應盡的義務。"張劍秋說。
張劍秋說,在參與起草標準的過程中,伊利始終堅持以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方針為導向,以"平衡為主,責任為先"的一貫原則約束企業的每一個行為,在按照規定的任務完成相應的標準起草后,提交國家相關部門。他說:"這之后的工作,類似下發前征求相關方意見會由國家機關部門而非企業組織實施。"
蒙牛乳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姚海濤介紹說,蒙牛接受國家委托起草標準,是一份關乎消費者利益、產品質量、企業自我、國家宏觀控制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命題作文"."這不是為我們一個企業,或者是幾個企業制定的。這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應該承擔的行業責任。有關部門的信任意味著壓力和責任。"
姚海濤說:"我們盡管是起草者,一旦國家通過標準,蒙牛也必須和其他數千家企業一樣,是這些強制標準的執行者。"
委托大企業起草行業標準,進而討論修改和最后頒布實施,為國際慣例和國家慣例。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博士郭軍說:"這沒有什么可爭議,更不應該成為個別企業炒作的由頭。任何相關的企業和個人都有權申請制定草案。我也有資格去申請,當得到主管的部門同意后,我擬的草案再拿出來讓大家討論修訂,最后再交由國家相關部門最后制定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