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關于飲用水水質的消息可謂"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近日,廣東、遼寧、寧夏等地的質監部門對當地銷售的桶裝、瓶裝飲用水進行了抽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質監部門公布的結果看,飲用純凈水的合格率為68.75%,近三成純凈水不合格,而抽查不合格的產品均為桶裝純凈水。其他省市質監部門的抽查結果也與此相似。這讓消費者再次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飲用水市場。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7月1日,新修訂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將正式實施;從10月1日起,《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也將付諸實施。這些新標準,也許將給飲用水市場的紛擾作一個"了斷".
水質指標不能"單打一"
這些年來,飲用水花樣不斷翻新,關于其質量標準的種種說法更是層出不窮。最近,網絡上正流傳著這些說法的最新版本:"礦泉水質量是否好,要看其中的鈉含量是否低于20毫克/升。"家住銀川市的暢小姐是記者的朋友,她專門為此給記者打來電話咨詢,可見這種"山寨版"的飲用水標準影響不小。確實,西方某國營養學會向大眾推薦低鈉礦泉水的消息,以及某些瓶裝水廠商借題發揮的廣告炒作,讓不少消費者產生了疑問。
南昌大學食品專業的曾教授告訴記者,按照國家相關標準,桶裝、瓶裝飲用水的質量有很多檢測指標,片面依照某一個水質檢測數據來選購飲用水顯然是不科學的。"鹽的主要成分為鈉,一個成年人每天的健康鹽攝入量為6克。而他每天喝的水約2升,即使每升水含鈉量為40毫克,也都低于正常鹽攝入量。"曾教授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瓶裝礦泉水含鈉量都很低且在正常范圍內,而且人一旦缺鈉,還會出現頭暈、乏力、厭食、腹脹等癥狀。
至于如何判斷飲用水質量的好壞,曾教授表示,這要參考pH值、均衡的礦物質含有量等多種指標。從各地的抽檢情況看,瓶裝飲用水的質量完全合乎相關質量要求,消費者不能聽信一些廠商的不適當的產品宣傳,也不要輕信一些商家刻意制造出的所謂"健康理念"和"飲用水標準".
謹防劣質水桶"藏毒"
綜合了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飲用水抽查結果,記者發現,抽查不合格的桶裝飲用水,其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個別桶裝飲用水生產企業灌裝車間消毒不嚴格,桶蓋密封不嚴,在運輸、儲存的過程中受到空氣中細菌的污染,桶裝飲用水菌落總數超標、霉菌和酵母菌超標多因該原因導致。
二是劣質水桶成為影響桶裝飲用水水質的一大源頭。記者從一些業內人士處得知,按照相關要求,桶裝欽用水的水桶應使用PC(聚碳酸酯)材料制造,但一些桶裝水廠家為節省成本,大量使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作的水桶。這種材料的價格不到PC材料價格的一半,但問題是,PET材料不能承受高溫。使用PET材料的水桶多次重復使用,又無法高溫消毒,會對人體產生很大危害,甚至有致癌的可能。
在北京市某桶裝水配送中心的國貿分店,記者看到,山泉水、純凈水、礦物質水、礦泉水、深海水、離子水??可謂琳瑯滿目,正在訂水的何先生對記者說:"桶裝水的種類越來越多,到底哪種好,大家心里都沒譜。但愿新修訂的飲用水衛生標準能給個權威的'說法'."
前段時間,社會上還出現過"部分礦泉水含有可能致癌的溴酸鹽"的說法。業內專家表示,在正常情況下,礦泉水中不會含溴酸鹽,但普遍含有溴化物。當用臭氧對水消毒時,溴化物會與臭氧反應,氧化后會生成溴酸鹽。一些桶裝水企業為了控制水中的菌落總數,加大了臭氧投放量,卻增大了潛在致癌物溴酸鹽產生的幾率。
據了解,新修訂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飲用水水質指標大幅增加,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另外,將于10月1日起實施的《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中,也新增了對潛在致癌物溴酸鹽的檢測規定,并要求生產廠家在外包裝上有所標注。行業專家表示,隨著質量標準和檢查制度的不斷完善,飲用水的安全和品質將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喝桶裝水5招保安全
1.選購桶裝水,QS認證不能少,正規品牌是首選。
2.留意水桶顏色。正品桶體透明度好,顏色為藍色或白色,桶里極少有水泡,表層光滑;劣質桶透明度差,顏色為深藍色或紫色,桶身摸上去高低不平。
3.桶裝飲用水開封后放置時間太長易滋生細菌,通常應在一周內用完。
4.桶裝飲用水最好放在避光、通風陰涼的地方,避免在陽光下曝曬。
5.飲水機的管路容易積附細菌,造成二次污染,應定期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