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最具中國特色味道”的醬香型白酒在濃濃寒冬迎來盛事,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醬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在貴陽成立。
經過充分醞釀,大會一致推舉德高望重的中國釀酒大師、茅臺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季克良擔任主任委員,趙建華、劉宇馳、馮永渝任副主任委員,郭新光任委員兼秘書長,呂云懷、李長文、鐘方達任委員兼副秘書長,秘書處承擔單位為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
近幾年,醬香型白酒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質檢部門、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行業協會的指導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1年醬香型白酒產量在全國白酒產量中僅占千分之二,2007年,醬香型白酒約占全國白酒的干分之八,全國白酒銷售收入1241.96億元,醬香型白酒銷售收入約10%左右。醬香型白酒在保持傳統釀造風格的基礎上,正在向現代化進程邁進。醬香型白酒企業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已經逐步代替了傳統作坊式生產,產量有了較大提高,品質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證。
季克良在大會上說,回顧過去,眾多科技工作者通過對醬香型白酒的科學研究,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技術進步,也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香型的劃分。1965年至1966年期間,輕工業部在山西召開茅臺酒、汾酒試點論證會,肯定了茅臺酒三種典型體的確立和醬香型的命名。這種分型成為白酒香型典型區分的雛形,直接促成了]979年第三屆評酒會分香型評比。該成果一方面使白酒的香型劃分科學合理,為我國傳統民族工業的振興提供了科學依據,另一方面為穩定和提高各香型白酒的產質量做出了貢獻,對名白酒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保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勾兌工藝的深入研究和穩步發展。1965年底,在全國第二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上茅臺酒廠發表了研究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1975年,在全國第三屆白酒技術協作會上又一次發表了《茅臺酒勾兌淺談》等論文,引起了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在全國掀起了“勾兌”熱潮。隨著分析技術水平的提高,微機勾兌技術也日臻成熟并被廣泛應用,更加可喜的是很多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對酒體中的香氣香味物質進行成分剖析,把香味物質對白酒質量的影響等作為重大課題進行研究,甚至把如何提高評酒人員、勾兌人員的品嘗水平進行了研究,有利地促進了勾兌技術的提高,使白酒的勾兌成為既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從而促進了白酒質量的穩定提高,也為白酒企業的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醬香型窖底香型酒的研究,發現了窖泥己酸菌和濃香型白酒的主體香及其生成機理,從而奠定了人工老窖技術進步的基礎,大大促進了濃香型白酒的發展。
——健康飲酒的研究。“酒乃百藥之長”,為了發揚光大酒這特有的寶貴的民族遺產,貴州茅臺酒廠集團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跟蹤尋訪、科學研究和酒體成分分析,率先提出了科學飲酒健康理念。由于各種香型酒有其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帶動了其他白酒企業對科學飲酒健康理念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白酒健康理念。
季克良還代表分技術委員會表示,在積極開展調研、掌握行業情況的基礎上,將完成《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的制定,有關醬香型白酒企業良好操作規范、原輔料(如:高粱、小麥等)、容器、設備等質量控制、食品安全控制及分析技術、醬香型白酒檢測方法等方面的標準和規范的制定,使醬香型白酒的生產、經營更加規范。對與醬香型白酒生產、銷售和服務相關的標準進行整理、歸類,提出統籌性管理意見。同時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組織企業參加標準化工作,增強企業的標準化意識、市場意識和改革意識。
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茅臺股份董事長袁仁國在歡迎詞中表示,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醬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承擔單位,每年將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秘書處的日常工作和分技術委員會的相關標準化工作;提供相應的場所和指定專人負責秘書處工作,保證秘書處工作的正常運轉,在分技術委員會的工作過程中,堅決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加強企業自身標準化工作,推進醬香型白酒標準化工作的發展。
業內人士充分肯定了新成立的醬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認為這必將會把醬香型白酒領域甚至整個白酒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使醬香型白酒產業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和發展,促進企業提升競爭力,取得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醬香型白酒業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