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內容身份識別編碼國家標準通過專家審定,該標準將有利于規范各類電影、錄像等資料的編碼,將為建設全國文化市場監控平臺、數字版權監管認證平臺以及數字圖書館等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文化部1月14日消息,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召開《中國標準視聽資料號 第1部分:視聽作品標識符(ISAN)》等五項國家標準審定會。
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對上述標準的制訂過程以及公開征求社會意見等情況進行了介紹,與會專家認為:標準的制定符合國家標準制定程序,送審材料完備,標準內容完整,層次清楚,規定嚴謹適度,釋義準確,文字表達清晰。
與會專家一致通過對上述標準(送審稿)的審查,并建議盡快報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批,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發布。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中國版權協會新技術與版權保護委員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同提出制訂上述標準,適應了數字技術的發展要求,將有利于規范各類電影、錄像、歌曲、音樂等視、音頻以及文本等資料的編碼,使無形創作“物化”成為虛擬社會的“有形”產品,為虛擬對象的利用、管理、存儲等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信息身份辨別、信息管理、信息檢索、信息交換等領域,并將為建設全國文化市場監控平臺、數字版權監管認證平臺以及數字圖書館等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與會專家認為,上述標準在技術內容上與國際標準保持一致,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標準實施采取第三方管理維護模式,有利于提高標準的適用性,滿足不同行業和各個業務領域的需要。采用免費分配代碼的方式,可以有效保護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