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水產行業工作了幾十年的專家,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會主任委員李曉川見證并參與了海參行業標準的制定與變更,更深刻地意識到:對于目前的海參市場來說,標準的升級勢在必行。
從全國范圍看,海參產業已經超越了對蝦、蟹類、鰻鱺等類別成為水產品中數一數二的“大哥”級產業。但目前,該產業正面臨一個尷尬處境,行業標準嚴重滯后于發展現實,使得市場上的海參產品魚龍混雜、良莠難分。
現在,隨著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海參產品結構的變化(淡干海參和即食海參大量出現)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高品質的海參產品加工已經不再是個技術問題,將標準進一步提高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很多企業其實已經做在前面,比如棒棰島海參,他們的鹽干產品鹽分與水分的含量就遠低于40%。”李曉川說,但另一方面,即便是40%的標準也很難得到執行,市場上很多同類產品的水分和鹽分含量之和甚至達到80%,這樣的海參已經沒有什么營養價值可言。
對于高速發展的海參市場,標準的缺失可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李曉川對于當年多寶魚事件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產品問題被曝光使消費者對這種名貴水產品失去了信任,“一夜之間,整個產業就垮了。”
李曉川認為制定海參產品標準有兩大難關。
首先,海參產業鏈長消費市場寬,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可靠涉及到產業的各個領域,標準要有利于產業持續發展和切實保證消費者的健康。這需要對國家法規與強制性標準和海參產品可能的危害因素進行深入廣泛調研與監測才能提出相應的標準技術要求。目前相關的基礎研究和監測驗證工作量較大,國際上也沒有可借鑒的資料。
此外,因為海參加工方法和產品的多樣性,決定了制定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準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工程。“傳統方法有鹽干、淡干、鹽漬,新技術條件下出現了凍干、即食以及膠囊、口服液等衍生產品,這些方法加工的海參之間其技術要求不具備可比性,一個或二個標準覆蓋不了當前市場上的海參產品,從而使應制定標準數量加大。
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面對種種困難,中國的海參行業的標準升級工作基本上是從頭做起。“制定標準不是幾個專家拍拍腦門就能想出來的,這需要從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積累基礎數據。”李曉川說,此前他一直在為找不到合適的樣本企業而苦惱,直至有一天來到棒棰島海產企業集團。
據悉,今年5月,大連棒棰島海產集團承辦了由國家相關部門、業界專家和海參企業參加的“干海參標準修訂研討會”。會上大家對干海參的新行業標準的草案進行了熱烈和深入的研討。目前,李曉川的身影經常會出現在棒棰島海產企業集團的生產基地,借助企業強大的生產與研發能力,進一步核實該標準的指標是否得當。“我們力爭在2009年將該標準呈報國家有關部門,使之盡早成為可操作性強的行業標準,并將海參產品納入國家或行業的水產品的質量監控計劃,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海參消費環境。”李曉川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