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副局長蘇志透露,衛生部將對現有的食品衛生標準進行清理,以將一些本有矛盾的標準統一。蘇志說,衛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容易在食品中出現的非食品物質,特別是有害物質列出黑名單,作為各部門監測的重點。據其介紹,目前的食品安全標準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各標準之間有矛盾之處。衛生部目前正在就乳品標準進行清理,等到食品安全法出臺后,其他的食品安全標準也將進行清理。
乳業標準約1年清理完成
在毒雞蛋、毒奶粉事件之后,食品安全成為熱的燙手的話題,搜狐“2008兒童食品安全論壇”亦發布報告指出,三聚氰胺事件后,約九成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喂養困擾,近兩成人表示找不到適合孩子口味又無害的奶粉。
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處長張玲萍在論壇上表示,目前消費者有很多的誤區,其中之一是標準的數量越多越好。“這個觀點值得商榷,按照國務院要求,現在要對標準進行清理、修改,標準并不是越多越好”。
據衛生部相關人士透露,今年開始清理乳業標準,時間原則上是一年,實際運行中不排除有其他因素影響進度。衛生部有一套標準清理方案,新標準的裁定要看風險評估意見,結合危害特征、國人飲食習慣以及行業發展現狀等給出合理標準。“標準并不一定要就高或者就低,也可能給出新的量值。”“屆時,新的方案將向社會征求意見”。
質量標準不等同安全標準
記者致電蒙牛、伊利等企業,均表示在新標準體系出臺之前,很難判斷對企業的影響,“標準當然是越規范越好,出臺時自然會執行。”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表示,過去國內的食品安全指標把屬于質量方面的而不屬于食品安全范疇的都納入其中,“這部分應該清理出去。”張俊修認為,食品安全應該是指食品是否會造成急性或者慢性傷害,和食品質量是兩個概念。“牛奶事件就是例子,比如蛋白質的含量問題,不應該劃在食品安全指標,應是質量水平指標,因為其高低對于人體不會造成傷害。不強制要求蛋白質含量,農民也不會那么做,政府部門在這次事件中也要自我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