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標準化建設工作,早在2011年,市政府就制定發布了《首都標準化戰略綱要》,明確了標準化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2012年,首都標準化委員會成立,這是全國首個央地協作、區域協同的省級標準化議事協調機制,開創了標準化工作的新模式,被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在全國范圍推廣施行。經北京市委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今年1月7日,首都標準化委員會印發《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指導首都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方案,為全國標準化事業提供了北京經驗。
實施首都標準化戰略以來,北京市聚焦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對表,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標準體系,累計發布地方標準1714項,涉及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建設高新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各類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359個,對全市各行各業科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樹立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準化示范標桿。在減量發展方面,通過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兩個“百項”標準體系建設,系統性推進城市節能標準化工作,為我市能源利用效率位居省級地區首位、區域能源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繼續保持國內最優水平、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2年超額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省級地區切實提供支撐。在創新發展方面,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機器人、3D打印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國際國內先進標準。2018年度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獲獎名單中,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單位參與制定的39個項目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占獲獎總數的66%。2019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和社團共計創制技術標準786項,其中國際標準54項。在協調發展方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初步構建了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體系,在交通、物流、人力資源等10個領域發布實施52項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在工程建設、旅游等領域取得區域標準戰略合作新突破。三地統一的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為落實冬奧會“綠色辦奧”理念提供了技術保障。在綠色發展方面,圍繞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與污染場地等制定地方標準70項,形成了國內最為嚴格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為促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空氣質量持續向好、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技術保障。2019年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同比下降,實現歷史同期最低。在開放發展方面,建設政務服務標準體系,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開放、便利的投資和貿易環境。在京單位承擔ISO和IEC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50家,占全國的54%,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程度顯著提高。在共享發展方面,建立了公共衛生、人力資源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其中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支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格局。涉及治安、消防、網絡安全等69項地方標準的公共安全標準體系和覆蓋86個行業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為保障70周年大慶安全舉辦發揮了積極作用。
北京市還積極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工作,僅以2019年對實施滿一年的地方標準進行評價結果為例,25個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對212項地方標準進行了評價,充分發揮了標準化對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的支撐作用。在優化城市基礎設施方面,《供熱管網改造技術規程》實施后,提升了整體管網輸送效率。據統計,2017-2018年北京市實施供熱管網改造工程項目共涉及959個小區,面積6843萬平方米,改造管線總長3989公里,節省燃氣約5865.43萬標準立方米,節省電能約1026.45 萬千瓦時,節省水約16.42萬噸。《軌道交通聯網收費系統技術要求》實施后,引領北京地鐵自動售檢票系統票務服務功能升級,為手機訂票、刷手機二維碼乘車、電子定期票等新服務提供支撐,提高了乘客對北京地鐵票務服務滿意度。在提升城市應急管理水平方面,《小型消防站建設規范》實施后,已建成小型消防站73個,配備執勤車輛124輛,保證出警到場時間在5分鐘以內,極大地縮短了應急響應時間,保證火災損失降到最低。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有機化學品制造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多項標準實施,實現相關行業污染源顆粒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技術規程》實施后,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15座,節約新水1646萬噸,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水環境,農村居民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方案》圍繞首都高質量發展6大方面35項指標,研究提出了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整體架構。分為三個層級,一級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六個方面。二級為城市發展總量控制、高精尖產業、城市精細化治理、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營商環境、高品質人居生活等18個重點領域。三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涉及接訴即辦、污染防治、“七有”“五性”民生建設、冬奧會籌辦保障等全市重點工作的67個具體標準體系。
本市將由首都標準化委員會牽頭,42個市級部門、16個區政府分工負責,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充分體現首都特色,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打造“北京標準”,并促進主導技術標準走向國際,以此引領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到“十四五”末將首都建設成為高精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標準引領區、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標準先進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標準示范區、生態治理綠色標準樣板區、營商環境標準友善區、民生保障標準模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