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飲料通則》將于今年12月1日起實施。
按國標規定,只要果汁中加入糖,必須在標識中清晰地注明“加糖”字樣等。按原料或產品性狀,標準將飲料分成碳酸飲料、果汁和蔬菜汁、蛋白飲料、茶飲料、咖啡飲料等共11個類別。這就是說,今后享受飲料之前,消費者最好先瞧清楚標準。
眾所周知,飲料產品的主要功能是“解渴”。可發展迅猛的中國飲料市場自己本身也很“渴”———它們渴望一部指導性很強的飲料標準問世,以便澄清市場,各就各位。比如眼下由于益生菌飲料的標準滯后,致使名目繁多的益生菌飲料充斥市場。超市里各種品牌、各種菌種的飲料都在包裝突出了菌種的名稱,如益生菌、龍根B菌、活性雙歧桿菌等。有的產品過分吹噓,有意夸大產品功能;有的產品在名稱上故意混淆視聽,明明不含有活性乳酸菌,卻標明是活性菌產品。再如,有消息稱,茶飲料正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取代碳酸飲料的地位。然而也是由于缺乏標準,諸多茶飲料在成分說明上顯得十分混亂。有很多茶飲料都是以茶葉的水提取液或濃縮液、速溶茶粉為原料,跟真正意義的“茶”完全是兩回事。人們注意到,即將出臺的飲料標準對果汁比較“偏愛”一些,這是因為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果汁飲料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然而,什么才算得上果汁飲料?目前國內不少果汁飲料外包裝都打上“含果汁30%”或“百分之百的果汁”。這種將果汁作為計量單位,實在叫消費者如墜云霧之中。專家告訴我們,果汁飲料的生產,是不可能直接將水果榨汁灌裝的,因為這樣必然會出現每一瓶的果汁飲料的甜酸度都不一樣。果汁飲料生產使用的果汁濃縮汁,都標有糖酸度,這一方面便于飲料廠勾兌,另一方面,他們是根據濃縮果汁中的果糖含量來作價的。而且,一般的果糖都要比蔗糖貴幾倍,甚至十幾倍。在國外,為了防止廠家將蔗糖充作果糖蒙騙消費者,許多國家對稱之為果汁的“飲料”都立法并設立標準。例如美國規定:被稱之為果汁的飲料,其飲料中的果糖含量必須在11.7%以上。
讓消費者普遍感到放心,飲料國標對各種飲料的基本技術要求非常明確。比如規定:果汁飲料的果汁(漿)含量須大于等于10%;蔬菜汁飲料中的蔬菜汁(漿)含量須大于等于5%;乳酸菌飲料中,乳蛋白含量不得小于0.7%;奶茶飲料中,乳蛋白含量也不應低于0.5%等。標準還特別規定,果汁飲料、蔬菜汁飲料應標明原果汁或原蔬菜汁含量,果汁(漿)含量達不到10%的飲料,今后均不得稱為果汁飲料。同時,如是添加食糖的果汁,應在產品名稱的鄰近部位清晰地標明“加糖”字樣,如“加糖蘋果汁”等。各位,中國飲料市場很大,大到什么地步?可以這么說吧,餐飲市場有多大,飲料市場就有多大———就像人們平時說的“吃喝不分”。隨著中國飲料產業的做大做強,各種健康宜人的飲料正源源不斷進入市場,不僅能夠滿足同胞的需求,也給世界消費者帶來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