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簡稱CAC)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于1962年共同創建的協調各成員國食品法規、技術標準的唯一政府間國際機構。CAC制定的標準致力于保護各國消費者的健康安全,維護國際間公平的食品貿易,為各國食品標準的制訂提供重要的科學參考依據。截止2007年,CAC有176個成員國,下設10個綜合委員會、14個商品委員會和特設工作組。
與其他國際會議不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會議是根據《國際食品法典程序手冊》,嚴格按步驟討論、審議會議議題。每個會議的議題都要經過起草、征求意見,反復修改和審議的過程,直至提交CAC大會在第8步或第5/8步通過后,才能被采納成國際標準,推薦給各成員國和組織。每個國際法典標準從CAC批準提案到采納,至少要經過5年。
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Codex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CCFA)是10個綜合委員會中最早成立的,具體負責:規定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功能分類、規格和純度、食品添加劑分析方法,以及提出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優先評價名單等相關內容。截止2006年第29屆CAC會議,CAC標準、準則和規范為4783項,其中有關食品添加劑的相關規定1119項,占CAC標準的23.4%。
2006年我國成為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的主持國,衛生部任命陳君石院士擔任CCFA主席,成立了CCFA秘書處,開創了由發展中國家主持國際食品法典綜合委員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