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新階段。"10月27日,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實施10周年紀念活動上表示。據悉,截至2009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已經受理了地理標志保護申請1070件,對國內932個地理標志產品實施了專門保護。產品范圍涉及白酒、葡萄酒、黃酒、茶葉、水果、花卉、工藝品、調味品、中藥材、水產品、肉制品等,產地范圍涵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正在成為我國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知識產權,提升特色產品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有效手段,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據了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質檢部門開始與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交流與合作,1999年8月17日,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成為我國第一部專門規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部門規章,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志初步建立。2001年3月5日,原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布《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及其實施辦法,對我國原產地標記(含原產國標記和地理標志)的申請、注冊、使用和監督管理做出了詳細規定。2005年6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制定發布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并于當年7月15日開始正式實施,標志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在我國的進一步完善,是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一個新起點。
從第一部地理標志規章發布到如今已有10年,我國已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地理標志產品專門保護制度,發揮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從源頭抓產品質量、執法打假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出口商品實施監管的職能優勢,形成了質檢系統的合力。據了解,目前,質檢部門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標準體系,省級質檢部門還指定檢驗檢測機構,對每個產品實施日常監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檢驗檢測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同時,我國還培養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復合型的地理標志保護審查專家隊伍,覆蓋法律、農產品和食品等多個專業領域。
把防偽標識"放"在茶上
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地理標志被作為與版權、商標、專利、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布圖、商業秘密等并列的知識產權,協議明確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要對地理標志進行保護。2008年6月出臺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也對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把地理標志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作為近5年的目標之一。談到知識產權,西湖龍井茶葉協會會長戚國偉感慨良深:"上世紀80年代,茶葉流通領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許多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造成龍井茶市場比較混亂,質量品質良莠不齊,直接后果是真正的龍井茶賣不出去,而影響茶生產的積極性。國家知識產權的支持對西湖龍井茶非常重要。"
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對西湖龍井茶地理標志的保護,杭州市被指定為西湖龍井茶產地。"西湖龍井把防偽標識放在茶上,有效防止了假冒產品的出現,提高了消費者對西湖龍井茶的質量意識和保護意識。" 戚國偉介紹說。在西湖龍井茶區內,凡是168平方公里生產的西湖龍井茶統一使用單位標識,標識采用先進的二級條碼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將防偽標識放在茶上,每一張防偽標識記錄茶葉的消費情況,消費者可以打電話查詢所買茶葉的攤位,獲知這個產品出自哪個村,哪個企業。同時,消費者在西湖龍井茶專賣店才可以買到茶。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后,茶農的積極性得到大大提高,西湖龍井茶的銷售也一年比一年好。2008年,龍井茶產品合格率上升至100%.
據悉,我國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不僅在國內獲得了有效保護,隨著我國與歐盟開展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互認試點的進行,我國龍井茶、龍口粉絲等10個地理標志產品將在歐盟27個成員國獲得有效保護,歐洲的消費者會將其視為與歐洲地理標志一樣的優質產品。
"一業興,百業興"
10年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獲得保護的產品不僅提升了知名度和附加值,還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帶動了包裝、運輸、印刷以及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可謂"一業興,百業興".
2002年3月8日,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武夷巖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使之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產品。武夷山市通過完善管理,從種植、加工管理、防偽監控、市場監督、加強服務等環節入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監控保護體系,產品質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據該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武夷巖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開展以來,茶葉產值從1998年的4880萬元,發展到2008年8.07億元,2009年有望達到10.87億元。茶葉產業鏈上的企業和茶農也從中受益,茶企(農)的直接經濟效益年均提高幅度達30%以上。在武夷巖茶加快發展的同時,茶葉包裝、運輸、印刷等相關產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增收。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通過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每年直接增加的收入超過10億元,間接帶動增加收入累計達數十億元以上。
據悉,10年來,我國質檢部門已經對932個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核準6000多個企業和組織使用專用標志,保護產值6000億元。地理標志產品獲得保護后,經濟效益普遍提高了20%以上。
為品牌注入新價值
許多有原產地特征的產品,經過積淀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含義,更多地被賦予文化的內涵和象征。在1999年我國建立原產地產品保護制度時,就通過確定產品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標準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特色,同時又明確規定了原產地范圍之外的生產經營者不得擁有,也不得假冒專用標志,從而保證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貴州茅臺酒就是一個通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為品牌注入新價值的例子。該集團公司董事長季克良介紹,2004年,貴州茅臺酒作為地理標志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免稅店,2007年在各方面準備工作完備的基礎上,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和貴州省局提出在貴州茅臺酒名牌上用地理標志產品標志,在產品上用地理標志保護專有標志,引起了社會的良好反響,在消費中造成了積極的效果,為這個民族品牌注入了新的品牌價值和內涵。季克良說,進入全球免稅店是茅臺品牌擴大世界知名度的重要一步。中國紹興黃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偉也在接受采訪時稱,有機會進入全球的免稅市場,讓他們得到了真正的外貿經驗,了解到全球的銷售理念。
地理標志產品是地理、文化傳統的結晶,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地理標志產品已經成為獨特的資產。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的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作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主管和實施部門,質檢部門將繼續深入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完善扶優扶強措施,做到科學監管,優質服務,提高優秀企業和優質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地理標志產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形成一定規模,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國家質檢總局將繼續按照《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建設,為制定專門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