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要說一個燒餅也能"砸"出一片浪花,您信不信?燒餅直徑6厘米、厚1厘米,層數不少于30層。從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了解到,包括了300多種小吃的《民間傳統小吃》行業標準已完成初稿,"少許"等模糊字眼已不見蹤影,計量單位精確到"克".我們知道,中華小吃是餐飲界一支奇葩。然而這么多年,業內師傅都是憑經驗和感覺從業。比方,在傳統中餐菜譜中,"鹽少許"這樣憑經驗進行計量的詞語并不鮮見。而在新制定的《民間傳統小吃》行業標準中,所有涉及量的都進行了數字化規定。這些標準除了以部分老字號傳人的技藝作為根據外,還對歷史進行了考證,同樣的小吃以歷史最長者使用的各種數據為標準。真可謂"年長為尊".
對此,有的消費者不以為然。"難道直徑5厘米的就不是燒餅了嗎?"顧客鄭女士認為,小吃的標準不應該在于外觀,而在于味道,"不管豆汁用什么盛,只要是那個味兒就是豆汁。本來就是民間的東西,各家有各家的味兒,都統一了就失去特色了".與普通消費者的誠懇態度相比,一些媒體的腔調顯得怪怪的。有的調侃:"既然燒餅規定了厚度,為什么汽車鋼板不規定厚度呢?"有的則少見多怪地認為多此一舉,并大肆予以調侃,頗有些將娛樂進行到底的決心。看來,消費者擔心的是標準和特色打架,以致失去小吃的魅力。其實,給小吃立標準,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今年南京就給夫子廟"秦淮八絕"小吃首次制定了地方標準。在全國各地豐富的小吃品種中,這是首個由國家質檢總局審批通過的小吃地方標準。關于質量,標準要求做"秦淮八絕"小吃用的鮮草雞蛋、白砂糖、食用鹽、醬油、蓮蓉、芝麻、鴨油、辣椒油、蔥、生姜等幾十種原料和配料,都必須符合規定,小吃的菜單標示中也要注明品種名稱、主要原材料和凈含量等。該標準中最有意思的是要求每道小吃送到客人面前后,服務員要用標準普通話介紹該小吃的歷史典故,典故講解內容則有統一的版本。此外,河北的油條、武漢的干吃面等,也都有了相應的地方標準。消費者認為,用標準管小吃,好得很。
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挺堅持說:"麥當勞的薯條全世界都是一個味兒。"他認為,北京小吃的顧客不光是北京人,還有外地人和外國人。在他們眼里,北京小吃是一個整體,所以應該有統一的標準,并且老北京小吃要壯大發展就必須走連鎖的路。侯會長的話令人深思。漢堡包當初就是德國的一種小吃,它之所以享譽全球,為天下消費者所喜愛,除了文化的魅力和鮮美味道,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搭上了"標準號"的航船,這才漂洋過海,走向各個國家的餐桌。中國的小吃,論味道、檔次絕不比漢堡包差。長期以來,吃虧就吃在"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散沙局面。當然,也不能指望出臺一兩個標準,就能把國內各色小吃的"散兵游勇"訓練成一個強有力的"作戰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