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804項地方標準1139項
5年時間,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發布97項國家標準、238項行業標準,按照水產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進展計劃,國家標準完成90%以上、行業標準已完成85%.9月24日至25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的全國漁業標準化工作會議暨第四屆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第三屆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一份滿意的答卷結束了自己的任期,并為我國建立完善的漁業標準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2004年以來,我國加強了對漁業標準體系的規劃和建設,以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為重點,制定并發布實施了353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現行漁業國標和行標數量達到804項。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以養殖為主的地方標準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標準數量大幅度增加,已達1139項,還有281項地方標準正在制定中。
"目前,我國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銜接相配套的漁業標準體系已經形成,標準內容覆蓋了漁業資源、環境、養殖、加工、漁船、漁機、漁具、工程等各個領域,為規范漁業生產、管理與貿易活動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農業部漁業局局長李健華說。
所謂漁業,是指捕撈和養殖魚類、其他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產業,一般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漁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以各種水域為基地,以具有再生性的水產經濟動植物資源為對象,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初級產品具有鮮活、易變腐和商品性的特點。
漁業可為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提供食品和工業原料。豐富的蛋白質含量為世界提供總消費量的6%,動物性蛋白質消費量的24%,還可以為農業提供優質肥料,為畜牧業提供精飼料,為食品、醫藥、化工工業提供重要原料。我國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還有遼闊的大陸架和灘涂、20萬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動植物,為發展漁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廣闊前景。
據悉,從1990年開始,我國水產品產量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近年來,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漁業經濟增長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產品產量增長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由于國家加大了漁港和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并在產業政策上予以扶持,堅持了以市場為導向,及時對產品結構和生產方式進行調整,狠抓產品質量,使我國漁業效益明顯提高,漁業產值和漁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同時,作為我國漁業發展之基的漁業標準化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就從漁船標準入手,相繼建立了漁船、漁業機械、儀器、漁具及漁具材料、水產品加工、淡水養殖、海水養殖專業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和相應的標準審查委員會,并在此舉基礎上于1990年組建了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漁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后又按專業成立了7個分技術委員會和1個水生動物防疫標準化工作組。
隨著國際上水產技術性貿易措施壁壘迅速增加,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在做好國內漁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同時,我國在漁業標準國際化的道路上也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成功參加了《熏魚》、《鮑魚》、《魚露》3個CAC(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