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頒布施行《廣西壯藥質量標準》。這是廣西首部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和頒布的壯藥標準,將為壯醫藥的研發、生產、監管等環節提供法定的質量技術依據。
與此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中醫藥壯醫藥條例》也通過審議,于2009年3月1日起施行。
告別尷尬年代
“這只是質量標準的第一卷,接下來還會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作為該標準的補充,繼續完善。”制訂該標準的編委會副主任、廣西民族醫藥協會會長黃漢儒教授在接受《醫藥經濟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標準的制定結束了多年來壯藥沒有法定技術依據的尷尬局面,同時也結束了壯醫藥只能依靠醫師經驗行醫的時代。”
據悉,此次出臺的壯藥標準共收載壯藥材164種(包括植物藥145種、礦物藥3種、動物藥10種、提取物6種),并對95個壯醫藥常用相關的理論及其名詞、術語進行了規范化表達。黃漢儒表示,從今年4月開始,由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廣西食品藥品檢驗所、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廣西壯醫醫院等多家單位組成的編委會,已開始了相關的籌備工作,到今年12月完成,前后歷時半年多。目前,已出版《中國壯醫學》、《中國壯藥學》、《中國壯醫內科學》、《常用壯藥生藥學質量標準研究》、《中國壯藥志》等壯醫藥著作20多部。“制定壯藥質量標準的基礎其實早已具備。醫和藥是緊密相連的整體,不能背道而馳,既然醫已被納入法律法規的監管,藥也得有相關法定標準來規范。”黃漢儒指出。
“與傳統四大民族藥的發展相比,壯藥發展滯后很多。”他坦言,其實政府和相關民族醫藥機構很早就有制定壯藥質量標準的想法。
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該標準的很多內容過去早已存在,只是一直沒有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次標準制定,是對已有文獻資料進行重新整理,并結合壯醫藥目前發展的情況修訂而成。
在傳統民族藥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壯藥也加快了發展的步伐,而今年可以說是壯醫藥發展道路上收獲頗豐的一年。
在已有壯醫院數十家的基礎上,今年廣西中醫學院培養出首屆中醫專業壯醫方向5年制本科生;中醫類別中醫(壯醫專業)醫師資格考試試點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批準;《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中醫藥壯醫藥條例》出臺,全面鼓勵支持壯藥發展;自治區政府還制定和頒布了壯藥標準《廣西壯族自治區壯藥質量標準》,壯藥質量鑒定有了法定依據。相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從政策層面上為壯藥發展掃清障礙。
同時,新醫改方案(征求意見稿)也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包括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而從明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中醫藥壯醫藥條例》,亦要求將壯醫藥納入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
為產業化鋪路
“此次質量標準的出臺主要針對壯藥生產和研發、質量評估、監管等方面,為大眾用藥安全提供技術標準,這對壯藥的研發、生產和推廣均有一定積極推動作用。”黃漢儒表示。
已有20多年民族藥生產歷史的壯藥定點生產企業之一、瑞福祥藥業(廣西)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泰來告訴本報記者:“在上述標準出臺之前,生產民族藥都是按照國藥準字號的標準,以中藥標準開展研發和生產,一些不在中藥標準范圍內、但經多年臨床證明安全有效的藥物則無法獲批生產。現在有了這個標準,企業研發和生產就更加名正言順了,有利于壯藥產業化。”
“該質量標準的出臺有利于加強國外企業和用戶對國產藥的信心。目前,我們已有民族藥出口至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標準的實行或許能為企業的出口帶來利好。”吳泰來表示。
另一方面,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壯藥也面臨一些不可忽視的難題。黃漢儒表示,壯醫藥與四大民族藥相比起步較晚,在客觀上存在一定差距:人們對壯藥認識不足,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令其推廣打折扣;專業人才短缺,光靠目前壯醫學院每年培養出來的幾十個人,難以滿足社會需求;政府投入不足,經費仍舊緊張,也是一大待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