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熒光增白劑(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是一種可作為熒光染料的復雜有機化合物,能吸收波長300-400nm的紫外光并激發出波長420~480nm的藍色或藍紫色熒光[1],與機體物質的黃光互補產生增白效果。最早的市售熒光增白劑是由德國Bayer公司1940年生產的,開始主要用于洗滌劑、纖維、紙張、紡織品等外觀的改進,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熒光增白劑的應用也逐漸滲透到這一領域[2]。由于熒光增白劑普遍含有芳香胺基結構和苯乙烯基結構,在毒理上有潛在的致癌性,自2011年媒體曝光爆米花桶含有熒光增白劑事件后,人們對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性的問題關注也越來越多[3-5]。中國[6]、歐盟[7]和美國[8]等國家都制定了允許用于生產塑料食品接觸材料和制品的添加劑清單。因此,建立食品接觸材料發泡餐具中限用熒光增白劑定性定量檢測方法,有利用對違禁添加和超量使用熒光增白劑的監管,對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前景。